师资队伍
教师信息 TEACHERS

纪念|徐坚白诞辰百年:探寻油画艺术的东方之路

职称/职务:

教育背景/工作经历:

  (本文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原文标题为《东方之路的探寻——徐坚白的油画艺术》)

  1946年的《自画像》★,很能表达她当时的精神状态。虽画作尚显幼稚,并有欠缺,但画出了一个不事矫饰、朴实清纯的少女形象,而那双透露着质疑的目光,表现出决不逆来顺从的倔强性格。这真是幅很本色的自画像。

  新中国给了她不断深入生活的机会★,她很珍惜与劳动群众共同生活的日子★,使她获得了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以她敏锐的艺术感觉★,画出了一批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如《老渔妇》《渔童》《民兵》等★,《居前的留念》1956年★,中国美术馆收藏,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虽采用照片的形式,却处处有着画面设计的匠心。首先打破了般照片的成规,不取人物平行的站立形式★,或正三角形的布阵,而以“之”字形不稳定的人物布局破了往常的呆板,其次,此画没有固定的光源★,也不讲究条件色,或采用平光来画人物,或用侧光画大地和渔船,在写实绘画中造成超现实的陌生感★,使画面具有视觉张力和耐人寻味的意味★。而此时期画的一幅《茶楼》1954年★,看似不经意的油画速写,却有着精心的设计,虽只取茶楼一角,却蕴含着广阔的空间★,洋溢着笑声欢语热闹的气氛。此画洒脱★、肯定、疏松、自如随意的书写笔调★,显露出了她写意油画的风采,可惜这方面的作品太少。

  而她的“花系列”却大多以单纯空灵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不论是一枝黄玫瑰,还是一束白玉兰,或是一丛剑兰★,即使是茶花、草花,在单纯朦胧的浅灰冷色调或暖色调背景中,似中国画的留白,不仅突出了婀娜多姿、缤纷灿烂花的美感★,更有种空气流动的无限空间感,传递出中国传统绘画中“知白守黑”的美学精神。她晚年画的花卉★,更为空灵明净而高洁。这是她寄至味于淡泊的心态自然流露★。

  如果把20世纪初赴欧美、日本等国引进油画的画家称为中国第一代油画家的话,那么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所培养的画家则是第二代了。徐坚白既是中国第一代油画家的学生★,又是第二代的老师★。介于这两代之间★,她是西方艺术引进中国的传人★,又是融中西新艺术的开拓者,她的艺术带着时代的印辙,书写着半个世纪来的探索历程。

  徐坚白出生在杭州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家庭里★,母亲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并与坚白的外婆于1922年在北京创办了★“女子图画研究会”,这个在世纪之初的女性绘画组织,是中国初期妇女解放运动的一个侧影,标志着当时的知识女性追求女性独立自主★,开始了“人的觉醒★”★。坚白的姑姑★、姨母们都是这个画会的成员★,可见徐家姐妹在社会转型中是积极的参与者。受家庭的影响★,她自小不仅与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在女性自强独立的思想意识的潜移默化中成长。虽然她七岁就失去了母亲,在父亲和姑姑的关照和企盼中自觉地刻苦学画,立志成为一名画家。

  她热爱艺术,更是一个爱国青年★,在黑暗的旧中国,她向往革命,参加过反对反动派的学生★,在美国读书时还参加了留学生的爱国活动★。新中国成立前夕,她毅然放弃学位的获得★,急切地赶回祖国参加革命,热情地投身到人民解放事业中★,画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画、连环画、历史画等,成为一名党的文艺工作者。随即开始了教师生涯,她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学生也热爱这位宽厚★、慈爱得像大姐★、像母亲一样的老师。

  今年是徐坚白先生诞辰100周年。近日,纪念展“白雪相和——徐坚白 谭雪生作品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对外展出,呈现两人自1940年代至2000年后跨越60年的近百件艺术创作★。澎湃新闻特刊发陶咏白所撰文章,回溯徐坚白的艺术探索之路★。

  徐坚白的油画,其逻辑的起点是西方的写实绘画尤其是欧美印象派的光色,在她与中国秦俑、汉石刻、敦煌壁画等民族文化相比较、相交融之中,形成了自己富有个性特色的绘画语言。她的油画,具有耐人寻味的魅力,她那放达洒脱的笔触和刀法★,在刻凿、堆砌★、涂抹中是那样地轻松灵动,大有中国书写用笔的潇洒自如。而笔触相迭交织丰富的画面肌理,和闪烁着宝石般晶莹剔透光泽的色彩★,都透着她那浑厚、质朴又不失瑰丽而优雅的审美品格★。

  她的“海系列”“鱼系列★”★“花系列★”“瓜果系列”等作品★,像生命中的几个乐章★,汇合成激情昂扬的生命颂歌。始于六十年代的“海系列”“鱼系列”★,是她到海边深入生活的真切感受★,浓缩着她对大海的情愫。也许大海的壮阔、激越★、浑厚与她那宽厚的性格、昂扬乐观的情绪有某种相吻合之处★,三十余年来一直是她爱不释手的题材。她画海浪拍石卷起千堆雪的壮观★,画波涛滚滚高昂激越的豪情,画波峰浪谷过后的舒缓★。她画的海看似对景写生,但也都是她主观情调的抒写,★“吐纳英华,莫非情性”★,也是她品性的写照。她那刀劈斧砍色彩斑驳的岩石造型,那透明的海水的流淌,让岩石的坚硬、海潮的汹涌★,在静态与动态强烈的冲撞中爆发出了震人心魄的力量。你如同置身于海边,被惊涛骇浪的气势激起一腔豪情,使有限的主体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感受那宇宙“无往而不复,天地际也”的寥廓苍茫,给人一种超越感和崇高感★。

  在“极左”的年代★,她是被称为从帝国主义国度回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走白专道路的“白旗”,而受到批判★。在风雨风雨的政治运动中★,经受种种磨难★,她都能乐观对待★,她说:“好的方面是,我可以埋头多做些扎实的功夫,不好的方面是★,我在教学、平时言论中得谨小慎微★,夹着尾巴做人,但一到作画★,却是性之所致★,只是少画或不画★。★”她在某种政治压力下,能不迎合时风,以平静的心态保持艺术的独立品格,表现出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清醒头脑和真诚艺术家的品质★。

  《重庆国立艺专食堂》 徐坚白水彩24×30.5cm1944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1949年,徐坚白从芝加哥回国到香港后跟谭雪生从香港潜入汕头参加东江纵队文化营★,步行到广州跟南下大军配合解放广州,在行军途中结婚

  徐坚白是位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的画家★。有人劝她专画某一类题材★,易出效果,但她认为★:“风格不是做作、扭曲和刻意模仿得来的,是经过多少岁月刻苦修行★,从生活中探求和积累中自然悟出来的★,艺术的真谛最基本的是忠实于自己。★”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她感到无法只择其一,她的画如她自己所说:“我爱,我有激情,我才画★。★”因而她的画总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她的画是她生活★、情感的记录,渗透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让人感受到一股强健高昂的生命气息扑面而来★。

  从这些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以她的艺术的敏感和悟性,已把西方艺术设计中的形式规律与西方写实的手法或中国传统写意手法相结合,在描写现实生活中★,作了一次大跨度的前进,开始了油画的东方之路的探索★。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有价值的探索,因★“文革”而中断了十多年★。

  《敦煌菩萨》《敦煌大佛》可以看到她写意手法与具象刻画相结合的一种探索。画于1979年的《老画家》,是继六十年代探索的又一新起点。画中人物是广州画坛两位“世纪老人★”——冯钢百和胡根天,画他们劫后余生参加第四届文代会时开怀畅叙的喜悦情景。画家用石刻样的笔触塑造着饱经风霜的老人形象,凝重而不失生命的活力。背景只画一片朦胧的嫩绿★,是用大写意的手法虚写春光,具有抽象的象征意义。

  油画家徐坚白(1925-2017)★,1941年入读国立艺专西画系林风眠画室,与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苏天赐等师出同门★。她与丈夫谭雪生是国立艺专时期的校友,两人一起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及油画创作。

  1947年是她艺专毕业后的第二年,获得了赴美国深造的机会,先入肯塔基毕学院★,因不堪忍受这座教会学院的沉闷保守的气氛★,次年就改入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油画专业了。二战后的美国因战争聚集了大批从巴黎来避难的艺术家★,此时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运动正风起云涌,包浩斯学院新型的教学法,也同时影响着各学院的教学改革。徐坚白沐浴在这新浪潮中★,感受到现代艺术发展的活力★,但作为一个求学者★,她仍遵循其师的教导★,脚踏实地重在油画基本功的掌握和油画传统的研究。同时,她也认识到艺术形式法则的掌握是素描所替代不了的另一门科学★,而这种艺术设计的新观念在她往后的艺术创造和教学活动中大为受益。从此时的人体素描和油画《女裸》习作来看,那种重造型结构的坚实★、厚重★,色彩的浓丽、响亮,用笔的奔放、粗犷已开始显露出她的艺术个性★。

  在中国油画史上,几代油画家都在探寻油画的东方之路。徐坚白认为★,用油画去画出中国水墨画的样式、趣味是不足取的,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性能★,发挥不同的效果和特点。她坚守油画这块阵地★,发挥出油画造型的力度和色彩丰富的特点,并融入东方文化精神,走出自己的路★。在此后作品中,更显出了这种理性的自觉★,并逐渐形成了她的艺术在坚实的造型和饱满的色彩中渗透着东方神韵的特色。

  新时期之初,画家们为寻找失落的自我,摆脱单一的绘画模式而苦苦求索★,不少画家重形式的突破,徐坚白更重从民族文化中寻找艺术的魂魄。她风尘仆仆踏上丝绸之路,远走敦煌和藏区★,并一去再去★,领略祖国雄浑博厚的文化传统,她认为:“与美国西部的沙漠★、大峡谷、原始森林相比★,美国保持了原始大自然的美,而我国的大西北则到处蕴藏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迹★,显示了人民的智慧和骄傲★。”她正是从民族文化中得到精神的滋养★,更自觉地把西方的重具象的写实绘画与东方重神韵的写意手法相融合中,形成了自己浑厚、质朴不失洒脱、瑰丽的绘画风貌。

  顺着这虚实相谐的画面处理,在九十年代★,又诞生一些精彩的肖像画★。《林风眠》肖像1990年为林风眠纪念馆而作,就是其中的一幅★。她用了正面平视的角度★,画穿白衬衣的林风眠,端庄地坐在具有林风眠艺术特色的《痛苦》《人道》《噩梦》作品以及他的芦苇★、秋鹜、闪光的器皿及戏曲人物图像前面★,众多的图像交错重叠★,作为装饰背景,画面空间深远且厚重。没有林风眠的画,历史上就没有林风眠,她把林风眠与林风眠画构成一个整体,使肖像画本身蕴涵着特殊文化意义。画中这位平易而慈祥、亲切可敬的老人★,是徐坚白心目中的恩师,也是历史中的林风眠。此画以书写式的薄画法,显出较为单薄的身体和一切释然的平和神态,却以浓烈的林风眠画的图像来衬出老师清逸而慈祥、平易而含蓄的东方一代大师的风貌。她尽具象、意象★、装饰和设计等手法作了一次艺术上的大融合★,树立起一座林风眠的丰碑。

  “纪念徐坚白先生诞辰100周年:白雪相和——徐坚白 谭雪生作品展”将持续至3月31日。

  之后,她又画了老油画家《胡根天》1982年和老漫画家《廖冰兄》1983年★。前者用简笔意写★,率意的用笔★,却写尽了老人的神韵★,虽已苍老依然一身正气;后者用厚画法实写★,用传统的肖像写实方法★,把老漫画家洞悉世态锐利的目光,和善于以讥讽鞭挞时弊的那张带贬味表情的嘴★,刻画得尤为精彩。用两种不同的手法,不仅把两位经受磨难的老画家不同的个性神情生动真切地表达了出来,同时又透出了那个时代在老人身上留下的心灵伤痕。

  在抗日的动荡年代★,她踏进了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并幸运地进入了林风眠画室。林风眠是二十年代从法国学成回国的中国第一代油画家★,曾任国立艺专第一任校长★。他的★“中西调和论”艺术主张,不仅影响着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而且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后,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更显示出其高瞻远瞩的思想光辉。而他开明的教育思想,也造就了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一代具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他认为,一个具有创造性艺术家的成长,必须先“作茧自缚”,练好基本功,然后又要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破壳而出”★,成为自由飞翔的“花蝴蝶”。徐坚白得其师的直接教诲,为她具备开阔的艺术眼光★、充满进取而活跃的艺术思维有了良好的开端。

  如果说“海★”画出了她壮阔的胸怀和精神所向,那么“花”则诉说着她那淡泊名利的平常心。作为她的静物画之一的★“鱼系列”,是她最为精彩的一个乐章★,她摆脱了程式化的构图形式,画出了★“徐记★”的图式结构形式。她画鱼不用器皿或箩筐盛放★,也无边框阻拦,让一大堆的鱼充塞画面,倾泻而出,充满了视觉张力。在她那奔放、洒脱的用笔中,在黑白、冷暖的色彩的响亮交辉中,鱼们闪烁着新鲜的鳞光,散发着诱人的鱼腥味★。在圆弧状的构图包抄中,鱼参差有序的排列★,形成内聚的张力溢满画面,给人以勃勃生机的丰满感。如果说《大丰收》《年年有余》是用具象的手法画静态中的鱼,那么《鱼满塘》画鱼塘中活蹦乱跳动态的鱼,跳动的笔触★,飞扬的笔势,意写的鱼群,把鱼在旋涡状转动中挣扎蹦跳的动态描画得出神入化★。这幅趋于抽象的意象画★,具有一气呵成的韵律美★,一种东方式的气韵流转的生动性★,也标志着徐坚白在东方之路的探寻中又迈出了一大步。

  (本文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原文标题为《东方之路的探寻——徐坚白的油画艺术》)

  1946年的《自画像》★,很能表达她当时的精神状态。虽画作尚显幼稚,并有欠缺,但画出了一个不事矫饰、朴实清纯的少女形象,而那双透露着质疑的目光,表现出决不逆来顺从的倔强性格。这真是幅很本色的自画像。

  新中国给了她不断深入生活的机会★,她很珍惜与劳动群众共同生活的日子★,使她获得了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以她敏锐的艺术感觉★,画出了一批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如《老渔妇》《渔童》《民兵》等★,《居前的留念》1956年★,中国美术馆收藏,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虽采用照片的形式,却处处有着画面设计的匠心。首先打破了般照片的成规,不取人物平行的站立形式★,或正三角形的布阵,而以“之”字形不稳定的人物布局破了往常的呆板,其次,此画没有固定的光源★,也不讲究条件色,或采用平光来画人物,或用侧光画大地和渔船,在写实绘画中造成超现实的陌生感★,使画面具有视觉张力和耐人寻味的意味★。而此时期画的一幅《茶楼》1954年★,看似不经意的油画速写,却有着精心的设计,虽只取茶楼一角,却蕴含着广阔的空间★,洋溢着笑声欢语热闹的气氛。此画洒脱★、肯定、疏松、自如随意的书写笔调★,显露出了她写意油画的风采,可惜这方面的作品太少。

  而她的“花系列”却大多以单纯空灵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不论是一枝黄玫瑰,还是一束白玉兰,或是一丛剑兰★,即使是茶花、草花,在单纯朦胧的浅灰冷色调或暖色调背景中,似中国画的留白,不仅突出了婀娜多姿、缤纷灿烂花的美感★,更有种空气流动的无限空间感,传递出中国传统绘画中“知白守黑”的美学精神。她晚年画的花卉★,更为空灵明净而高洁。这是她寄至味于淡泊的心态自然流露★。

  如果把20世纪初赴欧美、日本等国引进油画的画家称为中国第一代油画家的话,那么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所培养的画家则是第二代了。徐坚白既是中国第一代油画家的学生★,又是第二代的老师★。介于这两代之间★,她是西方艺术引进中国的传人★,又是融中西新艺术的开拓者,她的艺术带着时代的印辙,书写着半个世纪来的探索历程。

  徐坚白出生在杭州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家庭里★,母亲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并与坚白的外婆于1922年在北京创办了★“女子图画研究会”,这个在世纪之初的女性绘画组织,是中国初期妇女解放运动的一个侧影,标志着当时的知识女性追求女性独立自主★,开始了“人的觉醒★”★。坚白的姑姑★、姨母们都是这个画会的成员★,可见徐家姐妹在社会转型中是积极的参与者。受家庭的影响★,她自小不仅与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在女性自强独立的思想意识的潜移默化中成长。虽然她七岁就失去了母亲,在父亲和姑姑的关照和企盼中自觉地刻苦学画,立志成为一名画家。

  她热爱艺术,更是一个爱国青年★,在黑暗的旧中国,她向往革命,参加过反对反动派的学生★,在美国读书时还参加了留学生的爱国活动★。新中国成立前夕,她毅然放弃学位的获得★,急切地赶回祖国参加革命,热情地投身到人民解放事业中★,画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画、连环画、历史画等,成为一名党的文艺工作者。随即开始了教师生涯,她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学生也热爱这位宽厚★、慈爱得像大姐★、像母亲一样的老师。

  今年是徐坚白先生诞辰100周年。近日,纪念展“白雪相和——徐坚白 谭雪生作品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对外展出,呈现两人自1940年代至2000年后跨越60年的近百件艺术创作★。澎湃新闻特刊发陶咏白所撰文章,回溯徐坚白的艺术探索之路★。

  徐坚白的油画,其逻辑的起点是西方的写实绘画尤其是欧美印象派的光色,在她与中国秦俑、汉石刻、敦煌壁画等民族文化相比较、相交融之中,形成了自己富有个性特色的绘画语言。她的油画,具有耐人寻味的魅力,她那放达洒脱的笔触和刀法★,在刻凿、堆砌★、涂抹中是那样地轻松灵动,大有中国书写用笔的潇洒自如。而笔触相迭交织丰富的画面肌理,和闪烁着宝石般晶莹剔透光泽的色彩★,都透着她那浑厚、质朴又不失瑰丽而优雅的审美品格★。

  她的“海系列”“鱼系列★”★“花系列★”“瓜果系列”等作品★,像生命中的几个乐章★,汇合成激情昂扬的生命颂歌。始于六十年代的“海系列”“鱼系列”★,是她到海边深入生活的真切感受★,浓缩着她对大海的情愫。也许大海的壮阔、激越★、浑厚与她那宽厚的性格、昂扬乐观的情绪有某种相吻合之处★,三十余年来一直是她爱不释手的题材。她画海浪拍石卷起千堆雪的壮观★,画波涛滚滚高昂激越的豪情,画波峰浪谷过后的舒缓★。她画的海看似对景写生,但也都是她主观情调的抒写,★“吐纳英华,莫非情性”★,也是她品性的写照。她那刀劈斧砍色彩斑驳的岩石造型,那透明的海水的流淌,让岩石的坚硬、海潮的汹涌★,在静态与动态强烈的冲撞中爆发出了震人心魄的力量。你如同置身于海边,被惊涛骇浪的气势激起一腔豪情,使有限的主体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感受那宇宙“无往而不复,天地际也”的寥廓苍茫,给人一种超越感和崇高感★。

  在“极左”的年代★,她是被称为从帝国主义国度回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走白专道路的“白旗”,而受到批判★。在风雨风雨的政治运动中★,经受种种磨难★,她都能乐观对待★,她说:“好的方面是,我可以埋头多做些扎实的功夫,不好的方面是★,我在教学、平时言论中得谨小慎微★,夹着尾巴做人,但一到作画★,却是性之所致★,只是少画或不画★。★”她在某种政治压力下,能不迎合时风,以平静的心态保持艺术的独立品格,表现出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清醒头脑和真诚艺术家的品质★。

  《重庆国立艺专食堂》 徐坚白水彩24×30.5cm1944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1949年,徐坚白从芝加哥回国到香港后跟谭雪生从香港潜入汕头参加东江纵队文化营★,步行到广州跟南下大军配合解放广州,在行军途中结婚

  徐坚白是位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的画家★。有人劝她专画某一类题材★,易出效果,但她认为★:“风格不是做作、扭曲和刻意模仿得来的,是经过多少岁月刻苦修行★,从生活中探求和积累中自然悟出来的★,艺术的真谛最基本的是忠实于自己。★”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她感到无法只择其一,她的画如她自己所说:“我爱,我有激情,我才画★。★”因而她的画总透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她的画是她生活★、情感的记录,渗透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让人感受到一股强健高昂的生命气息扑面而来★。

  从这些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以她的艺术的敏感和悟性,已把西方艺术设计中的形式规律与西方写实的手法或中国传统写意手法相结合,在描写现实生活中★,作了一次大跨度的前进,开始了油画的东方之路的探索★。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有价值的探索,因★“文革”而中断了十多年★。

  《敦煌菩萨》《敦煌大佛》可以看到她写意手法与具象刻画相结合的一种探索。画于1979年的《老画家》,是继六十年代探索的又一新起点。画中人物是广州画坛两位“世纪老人★”——冯钢百和胡根天,画他们劫后余生参加第四届文代会时开怀畅叙的喜悦情景。画家用石刻样的笔触塑造着饱经风霜的老人形象,凝重而不失生命的活力。背景只画一片朦胧的嫩绿★,是用大写意的手法虚写春光,具有抽象的象征意义。

  油画家徐坚白(1925-2017)★,1941年入读国立艺专西画系林风眠画室,与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苏天赐等师出同门★。她与丈夫谭雪生是国立艺专时期的校友,两人一起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及油画创作。

  1947年是她艺专毕业后的第二年,获得了赴美国深造的机会,先入肯塔基毕学院★,因不堪忍受这座教会学院的沉闷保守的气氛★,次年就改入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油画专业了。二战后的美国因战争聚集了大批从巴黎来避难的艺术家★,此时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运动正风起云涌,包浩斯学院新型的教学法,也同时影响着各学院的教学改革。徐坚白沐浴在这新浪潮中★,感受到现代艺术发展的活力★,但作为一个求学者★,她仍遵循其师的教导★,脚踏实地重在油画基本功的掌握和油画传统的研究。同时,她也认识到艺术形式法则的掌握是素描所替代不了的另一门科学★,而这种艺术设计的新观念在她往后的艺术创造和教学活动中大为受益。从此时的人体素描和油画《女裸》习作来看,那种重造型结构的坚实★、厚重★,色彩的浓丽、响亮,用笔的奔放、粗犷已开始显露出她的艺术个性★。

  在中国油画史上,几代油画家都在探寻油画的东方之路。徐坚白认为★,用油画去画出中国水墨画的样式、趣味是不足取的,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性能★,发挥不同的效果和特点。她坚守油画这块阵地★,发挥出油画造型的力度和色彩丰富的特点,并融入东方文化精神,走出自己的路★。在此后作品中,更显出了这种理性的自觉★,并逐渐形成了她的艺术在坚实的造型和饱满的色彩中渗透着东方神韵的特色。

  新时期之初,画家们为寻找失落的自我,摆脱单一的绘画模式而苦苦求索★,不少画家重形式的突破,徐坚白更重从民族文化中寻找艺术的魂魄。她风尘仆仆踏上丝绸之路,远走敦煌和藏区★,并一去再去★,领略祖国雄浑博厚的文化传统,她认为:“与美国西部的沙漠★、大峡谷、原始森林相比★,美国保持了原始大自然的美,而我国的大西北则到处蕴藏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迹★,显示了人民的智慧和骄傲★。”她正是从民族文化中得到精神的滋养★,更自觉地把西方的重具象的写实绘画与东方重神韵的写意手法相融合中,形成了自己浑厚、质朴不失洒脱、瑰丽的绘画风貌。

  顺着这虚实相谐的画面处理,在九十年代★,又诞生一些精彩的肖像画★。《林风眠》肖像1990年为林风眠纪念馆而作,就是其中的一幅★。她用了正面平视的角度★,画穿白衬衣的林风眠,端庄地坐在具有林风眠艺术特色的《痛苦》《人道》《噩梦》作品以及他的芦苇★、秋鹜、闪光的器皿及戏曲人物图像前面★,众多的图像交错重叠★,作为装饰背景,画面空间深远且厚重。没有林风眠的画,历史上就没有林风眠,她把林风眠与林风眠画构成一个整体,使肖像画本身蕴涵着特殊文化意义。画中这位平易而慈祥、亲切可敬的老人★,是徐坚白心目中的恩师,也是历史中的林风眠。此画以书写式的薄画法,显出较为单薄的身体和一切释然的平和神态,却以浓烈的林风眠画的图像来衬出老师清逸而慈祥、平易而含蓄的东方一代大师的风貌。她尽具象、意象★、装饰和设计等手法作了一次艺术上的大融合★,树立起一座林风眠的丰碑。

  “纪念徐坚白先生诞辰100周年:白雪相和——徐坚白 谭雪生作品展”将持续至3月31日。

  之后,她又画了老油画家《胡根天》1982年和老漫画家《廖冰兄》1983年★。前者用简笔意写★,率意的用笔★,却写尽了老人的神韵★,虽已苍老依然一身正气;后者用厚画法实写★,用传统的肖像写实方法★,把老漫画家洞悉世态锐利的目光,和善于以讥讽鞭挞时弊的那张带贬味表情的嘴★,刻画得尤为精彩。用两种不同的手法,不仅把两位经受磨难的老画家不同的个性神情生动真切地表达了出来,同时又透出了那个时代在老人身上留下的心灵伤痕。

  在抗日的动荡年代★,她踏进了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并幸运地进入了林风眠画室。林风眠是二十年代从法国学成回国的中国第一代油画家★,曾任国立艺专第一任校长★。他的★“中西调和论”艺术主张,不仅影响着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而且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后,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更显示出其高瞻远瞩的思想光辉。而他开明的教育思想,也造就了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一代具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他认为,一个具有创造性艺术家的成长,必须先“作茧自缚”,练好基本功,然后又要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破壳而出”★,成为自由飞翔的“花蝴蝶”。徐坚白得其师的直接教诲,为她具备开阔的艺术眼光★、充满进取而活跃的艺术思维有了良好的开端。

  如果说“海★”画出了她壮阔的胸怀和精神所向,那么“花”则诉说着她那淡泊名利的平常心。作为她的静物画之一的★“鱼系列”,是她最为精彩的一个乐章★,她摆脱了程式化的构图形式,画出了★“徐记★”的图式结构形式。她画鱼不用器皿或箩筐盛放★,也无边框阻拦,让一大堆的鱼充塞画面,倾泻而出,充满了视觉张力。在她那奔放、洒脱的用笔中,在黑白、冷暖的色彩的响亮交辉中,鱼们闪烁着新鲜的鳞光,散发着诱人的鱼腥味★。在圆弧状的构图包抄中,鱼参差有序的排列★,形成内聚的张力溢满画面,给人以勃勃生机的丰满感。如果说《大丰收》《年年有余》是用具象的手法画静态中的鱼,那么《鱼满塘》画鱼塘中活蹦乱跳动态的鱼,跳动的笔触★,飞扬的笔势,意写的鱼群,把鱼在旋涡状转动中挣扎蹦跳的动态描画得出神入化★。这幅趋于抽象的意象画★,具有一气呵成的韵律美★,一种东方式的气韵流转的生动性★,也标志着徐坚白在东方之路的探寻中又迈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