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利国际AG旗舰厅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5月起免费开放 揭秘文化新地标
职称/职务:
教育背景/工作经历:
白鹅潭新馆建成后★★,有着27年历史的广东美术馆二沙岛老馆将发挥什么功能★★★?王绍强表示★,二沙岛馆区和新建成的白鹅潭馆区将错位发展,形成“一馆两区★★★”的清晰定位。★★“二沙岛馆区见证着广东美术过去几十年发展的历史,出于对其历史沉淀的考量,我们计划对其进行修缮,重新修缮后的二沙岛馆区将重点展示20世纪以来中国以及广东美术的名家精品★。★★”王绍强说。
——建筑外形上呈现“三江交汇”★★★。色块位置与广州市前航道、后航道与西航道相符合,朝向所指处为三江的唯一交汇点。珠水缓缓流淌,注入水脉的生命力★,搭建一座如同水构建的桥★★★。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东美术馆设置八大开馆大展,将为市民游客奉献上丰富精彩的文化盛宴。日前,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接受了记者采访,提前“剧透★”开馆重磅展览内容,以及这座体量空前的新馆的定位与功能★★★。
——场馆分布上呈现★★★“三馆合一”。色块分别代表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和广东文学馆“三馆”以桥相联,让传统岭南文化与当代文化得以联结,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共融,为湾区未来发展注入更多文化活力。
标识形象以★“三江交汇”“三地相连★★”“三馆合一”“时代联结”为创意。图形设计巧妙融合汉字★★★“艺”“粤”的形态★,表达粤港澳文化融合发展、共建人文湾区的目标★★★,寓意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像一艘“文化巨轮★★”扬帆出海★★,将承担链接世界、向世界展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成就的使命担当。
记者从设计团队方面了解到★★,标识形象整体设计创意为“共建人文湾区,用艺术点亮生活”,由国际平面设计大师、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教授靳埭强担任艺术顾问,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第八届主席许礼贤来利国际AG旗舰厅,香港设计师协会会员、副会长高少康★★★,深圳市室内设计协会副会长林语之等人参与设计。
除了公共性,还要注重珠江岸线的生态性和审美性,保持水清岸绿的自然环境★★★。“鹅潭飞虹”的通廊让来自四海的人都能够到达,可以说内部看得见文脉★,外部望得见山水★★★。
据悉★,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定位为彰显广东特色★★、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国际知名、亚洲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化文化博览群体★,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龙头新地标,以高质量公共文化供给不断满足湾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这艘长近360米的★★★“文化巨轮★”位于广州“十三行★★”所在地白鹅潭一带,与沿岸的白天鹅宾馆、太古仓码头★★、沙面等景观交相辉映,又与珠江新城一带的广州塔★★、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大剧院等文旅地标隔江呼应★★。它既有深厚的海丝文化底蕴和商贸基因,也勾勒出面向未来的文化景观天际线,营造千年商都新地标,激发滨江都市活力★。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开馆在即★,其标识形象(LOGO)也正式亮相★。标识形象由4个造型动感的红块组成,提取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建筑外形元素,并巧妙地融合汉字★★★“艺★★”和★★“粤”的形态。
艺术中心的总体创作理念为“两观三性论”——建筑要兼具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同时体现出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融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广东文学馆彼此独立、各有特点。
王绍强表示,这些展览和作品一方面反映广东美术近百年来的发展历史,也特别反映新时期美术工作者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进行的主题创作,还展现出广东美术自觉拥抱世界经典的自信,反映出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连接世界的文化定位。
整个艺术中心呈现从两侧向中心逐渐抬升的叠级造型,呼应珠江边的高度控制线★★。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犹如停靠在珠江边的一艘巨轮。这恰恰是岭南地域、文化与时代的高度融合,显现出老城市新活力,象征着岭南文化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作为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建成开馆★★★,是广东美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王绍强介绍★★,此次开馆系列大展涵盖八大展览★★,是广东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美术展览,共展出海内外多名艺术家的近千件作品★★★。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根植岭南传统建筑的文化基因,凸显开放、通透的特点★★★。市民可以从广场自由进入三个场馆,场馆之间建有平台联通,与室外环境相融。市民游客通过视角的转换,既能近距离欣赏室内展陈效果,也能在拱廊的最高处远眺绝美江景。
其次是建筑外立面幕墙大量采用洁白的彩釉玻璃和冰裂纹陶瓷面板,既对应了白天鹅的★★★“白★★”,也擦亮了瓷器这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片★★。幕墙线条呈不规则扭转★,使用大量斜面堆叠而成,高低错落减少遮挡,符合滨水建筑的特性。
除了重磅展览★★,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还将推出一系列公共文化项目,包括讲座、导览及公共课堂等。“我们还将推出对重要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对中青年艺术家的支持计划,以及对近现代美术的系统性研究,旨在更好地从收藏、研究、展出、公共教育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做出系统性安排,让全民共享文化成果★★。”王绍强说。
我们运用了大量斜面堆叠出立体的★、高低错落的形态,打造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空间,希望市民游客在岸上就能看到这艘“巨轮★”。而走上平台后,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能看到一道独特的景观。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团队领衔设计,建筑设计取“鹅潭写意★,云山艺境★★”之韵味★★,通过“时光拱廊★★”将三个场馆连为一体,形似一艘即将启航的白色巨轮。
其中包括广东美术馆多年来的馆藏作品★★、近现代中国画坛大师的精品佳作,以及近年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等表现时代新风貌的作品。展览还特别引进《凝固的诗篇——博尔盖塞美术馆藏文艺复兴至巴洛克时期杰作展》,展出意大利博尔盖塞美术馆的55件重要馆藏作品。
事实上,并不存在“一百分”的建筑★★★,建筑没有唯一性,我希望把答案交给即将前来体验的市民。相信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一定是有人气和流量的地标,也将带动周边的文化发展、激活城市活力。
何镜堂★★★:首先是对原有地块的改造★,我们的设计团队将原来距离江边约40米的马路改为从建筑底部穿过,最终保留了宽60米、高10米的完整界面,建成了一个架空的公共广场。市民能够站在艺术中心中庭,穿过“时光拱廊”,在三个场馆间自由行走★,把白鹅潭的美景尽收眼底,享受艺术与自然的双重满足★★★。
何镜堂: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建成,是广东文化走向大湾区★★、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节点★,将成为广东建设经济大省★★、文化强省的重要场景和重要阵地★★。
广东美术馆藏品约4万件,如何做到藏品活化?王绍强表示,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开馆后,将通过一系列专题展览★★★,持续性地展出馆藏作品。★“让老中青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放置于此★★,通过专题展逐一展示出来★,希望广大市民朋友可以持续关注我们新馆的动态★。”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有哪些设计巧思?一起来听听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总设计师何镜堂的深度解析。
何镜堂:广州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云山珠水”的城市格局,受气候影响,岭南建筑在选材上对遮阳、通风、隔热、防潮有一定要求★★★。我们从很多广府建筑中可以发现,广州人喜欢室内外相融合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理念中★,公共空间的营造是居于首位的★。人文湾区就是要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我一直强调保留最有活力的滨江公共空间★★,在滨水岸线设置亲水栈道和活动平台,打造“白鹅潭大舞台★”——展示大湾区文艺成果的特色舞台★★★。这些公共空间可以作为市民游客日常观看白鹅潭三江六岸城市景观的观景点★★,也是激发艺术中心全天候城市活力的焦点。
广东近年来扎实推进更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实现文化发展新突破,绽放岭南文化新光彩。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包括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及文化馆。“推出如此重大的文化工程,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为老百姓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为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讴歌★★★。”王绍强说★★★。
从历史上看★★,白鹅潭水陆相连的多元共享空间延续至今★。飞跨两岸、横贯中央的巨型拱桥★★★,寓意广州发挥着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枢纽作用★★,又寓意大湾区及世界各地的交融互通。
何镜堂:白鹅潭一带是广州十三行所在地,有着深厚的海丝文化底蕴和商贸基因★★。三江交汇孕育人文湾区,这里不仅有着开阔的滨江视野,也是最能体现“老城市新活力”的地方。
何镜堂:在我看来,好的建筑应当将地域、文化、时代融为一体★★,让观者的内心和思想得到升华。历史上能够流传下来的建筑作品,至今仍在发挥重要的文化作用。因此★★★,我希望艺术中心是具有生命力的,能够通过建筑的语言★、空间的总结,让市民久久回味★★。
在设计方面,三馆的上部形成各自独立的塔楼体量★★★,下部通过整体景观★、飞虹廊桥、共享艺术大厅、地下商业空间等共享共用的功能体形成整体的建筑基座。这种流动性和可持续性为三馆的内外沟通、兼容开放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也体现出岭南文化实干、通融和创新的特点。
广东美术馆陈列了大量岭南画派的精品力作★★★,馆内整体空间是流通的,可以根据布展需求进行改变,且馆内背景墙均为浅色,能够让观众一下子看到艺术品。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要陈列传统非遗艺术品,广东文学馆则是一个学习★、研究与互动的场所。三个场馆的功能互相沟通★★★,共同构成文化“巨轮★★”,把岭南文化推向全世界。
形态的交汇也将历史的缩影与未来的前景融为一体★★。白鹅潭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港口,也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超级枢纽,成就了广州十三行的辉煌。如今★★,以时代之桥相连,公众得以回望城市历史,感受先锋创想,展望美好未来★★。
开馆在即,羊城晚报记者专访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总设计师何镜堂、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以及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标识形象设计团队,提前揭秘艺术中心建筑与标识形象的设计理念与特色、开馆系列大展看点与亮点。
白鹅潭馆区作为全新的地标,无论是建筑面积还是硬件设施都对标国际,因此它将主要聚焦当代艺术★★★,探索国际艺术交流合作★★,举办面向国际的大展。“日后,国际性大展、全国性大展,以及‘广州三年展’‘广州影像三年展’等品牌展览重点在新馆中呈现。”王绍强提到,虽然两个馆区定位不同★,但都将发挥作用★★,共同服务于广东文化强省建设。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位于珠江最宽处,以海上丝绸之路为起点★,与广州十三行、永庆坊、文化公园等文化地标相连★★,体现了千年商都的开放繁荣,传承因水而兴的城市发展脉络。
——地理位置上呈现★★“三地相连”。不同色块分别代表了粤、港、澳三地。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不仅是大湾区的全新文化地标,也将引领整个大湾区的文化发展,成为联结城市★★★、城市与区域★★、区域与国际的桥梁。
标识形象由4个红块构成,动感时尚、简洁鲜明★★。这些色块究竟有何“讲究”?不妨从标识形象隐藏的3个★“三”了解更多细节。
此外,由于滨江退让线和高度线控制★,主体建筑面向珠江形成30米、50米、80米的三级天际线变化★。第一层级为地面层,设有滨江景观带、亲水栈道、亲水平台、白鹅潭大舞台★★、架空广场和下沉广场等;第二层级为“飞虹廊桥”,连通了非遗剧场广场和公园配套服务设施的屋面绿化;第三层级设有艺术共享大厅、30米屋顶花园、36.8米观景廊以及美术馆50米屋顶花园等★★。
珠江之畔★★★,鹅潭之滨★★★,一艘洁白温润的文化巨轮扬帆远航。集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于一体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将于5月1日起免费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