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思接古今 视通中外——王西京的中国画风格
职称/职务:
教育背景/工作经历:
2005年在北京炎黄艺术馆“西安中国画院成立20周年晋京作品展览”上,我目睹了王西京1984年创作的主题性人物画代表作《远去的足音》,这幅历史画表现1898年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为维新变法而牺牲的悲壮场面。当时画家已经把自己早年经历坎坷的悲愤情绪升华为民族的忧患意识,借助戊戌变法事件发出了对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精神振聋发聩的呼唤★★★。作品可能借鉴了罗丹的雕塑《加莱义民》★★,以浑厚凝重的笔墨和纪念碑雕塑般的造型★★★,塑造了戊戌六君子慷慨就义的悲剧形象★。王西京创作的一系列主题性人物画或肖像画,诸如《鲁迅》《李大钊》《瞿秋白》《人民领袖》《》《周恩来》《陈毅诗意》《春潮》《西安事变》等作品★,都在写实逼真的人物造型中融合了笔墨虚实变化的写意韵味,其中《陈毅诗意》和《春潮》通过大雪青松和惊涛拍岸的背景把人物衬托得更富有意境★。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当代中国画名家王西京的中国画,不仅题材、造型和笔墨丰富多样,而且胸襟和视野非常开阔,风格浑朴雄壮而宏丽优美。借用《文心雕龙》“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说法,王西京的中国画可谓“思接古今,视通中外”。如果没有包容古今的博大胸襟,没有纵览中外的国际视野,就不可能创造出如此浑朴雄壮而宏丽优美的风格。
王西京从小爱好欣赏中外舞蹈艺术★,2016年他在丝路采风写生期间创作的彩墨画《舞韵·丝路印象》是一位印度的盛装半身像★★,而他近年来在大量速写写生基础上创作的★★★“舞韵★★★”系列则是40幅中外舞蹈家单独表演的全身像★。王西京的“舞韵”系列兼有个性之美★★★、韵律之美和意态之美。有些画家所画的舞蹈人物是程式化的,面貌雷同,而王西京所画的舞蹈人物则是个性化的★★,不仅中外各个民族★★、各种舞蹈和服饰化妆互不雷同,而且每个舞者的相貌特征和表情动作都不一样。每个舞者都处于活跃的动态★,仿佛伴随着或快或慢或变化的音乐节奏翩翩起舞,舞动的身体、舒展的四肢、大幅度旋转飘逸的裙裾形成了美妙的韵律★★,西班牙舞和蒙古舞铿锵的舞步节奏尤为强烈。王安石《明妃曲》中说“意态由来画不成”★★★,王西京的“舞韵★”系列却画出了舞者的意态,那烈焰红裙★★,那回眸巧笑★★,那举手投足的韵味,那仰头扭身的旋舞★,无不表现了舞者的内在情感和精神气质★★★。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王西京在从事主题性创作的同时★★★,也热衷描绘古人诗意★★、文人、仕女等古典文化类题材★。王西京从小在西安生活,触目皆是秦砖汉瓦唐三彩,他爱读汉赋唐诗,爱临摹唐代绘画,形成了追慕汉唐气象的古典文化情结。他力图站在唐代长安文化的高峰上俯瞰历代绘画,并从文人画传统中汲取高贵儒雅的气质、隽永含蓄的意境和恣纵放逸的笔墨。他曾为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文天祥★★★、李清照、蒲松龄、郑板桥★、曹雪芹等历代文人造像,逸笔草草的写意笔墨凸显了文人的气节风骨和高情逸趣★★。他还创作了《云想衣裳花想容》《长恨歌诗意》《玉楼春醉图》《骊宫春韵图》《伏虎禅定图》《梨园春》等大批唐代仕女画,构图灵动★、造型妩媚、线条简约、色彩明艳,流溢着高华典丽的大唐风韵。他笔下的贵妃、仕女仿佛是从唐代绘画中脱胎而出,只不过造型高度简洁,线条近似白描,即使在醉态中仍不失雍容华贵。我觉得他画的唐代仕女的蛾眉秀目、高髻云鬓、霓裳舞袖,不仅传承了唐代张萱★★★、周昉仕女图和墓室壁画的造型因素★★★,可能也借鉴了日本浮世绘美人画的程式化画法★,而日本浮世绘美人画也正是传承了中国唐代的仕女图又加以程式化改变。
王西京1946年生于西安★★。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文化古都之一,又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属于国际化大都市和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王西京的中国画“思接古今★★,视通中外”的浑朴雄壮而宏丽优美的风格,主要来自他从小濡染的古都长安的汉唐气象和丝绸之路上的异域风采,尤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走向现代与回归传统★★★、借鉴西方与植根本土交替演进的文化潮流,使他的胸襟和视野更加开阔,致力于创造融汇古今中外艺术精华的当代中国画风格★★。
2013年王西京的主题性山水画代表作《黄河,母亲河》,以恢弘的气势、豪放的笔触★★、绚烂的色彩,描绘了黄河壶口瀑布金涛澎湃★、奔流不息的壮丽图景,象征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精神。在人民大会堂陕西厅举办的《黄河,母亲河》座谈会上★★★,我曾说★:“王西京的《黄河,母亲河》既画出了黄河的气势,也画出了黄河的特色★★★;既画出了民族精神,也凸显了画家个性★★。构图和山石的排布以横向为主,画面非常开阔,这种处理方式最适合象征母亲河宽阔而温暖的胸怀。★★”
王西京★,1946年8月生于陕西西安,现任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省中国画学会会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一级美术师,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获“陕西省红旗人物★”★“陕西省行业领军人物★”“陕西省优秀员专家★★★”“劳动模范”等称号★★。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近年来★★★,王西京创作的中国画★★★“舞韵”系列和“梨园★”系列★★★,足以跻身于世界艺术舞台★。
王西京中国画的主题性创作,包括主题性人物画和主题性山水画,敏锐触摸着时代精神的脉搏,密切呼应着时代精神的感召★。
21世纪以来,王西京先后几十次到亚非欧美诸国采风写生★★★,重走“丝绸之路★★”★★,创作了中国画★★“丝路风情★”系列,表现了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和国际主义的人文关怀,在写实造型与写意笔墨的融合上达到了新的高度★。画家在丝路沿线国家采风写生过程中深有感慨地说★★:★★★“一个当代艺术家不仅要关注本国的人,更要关注全人类的生存状态,要用画作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血有肉的具体人物形象★★★。我认为,只有深刻表现人性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人心。王西京的“丝路风情”系列作品正是深刻表现了人性★★★、人道主义、人文关怀★★★,例如《盼归》《东非酋长》《何以为家》《丹麦老人》《母亲》《伊朗老人》《家园》《无归》《取水之路》《水屋》等作品,那些遭受战乱或自然灾害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老人、妇女、儿童尤其令人同情。这些作品大多采用黑白水墨特写式头像或摄影式群像画法,基于中国画“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的传统,特别注重人物眼神的刻画。特写式头像《盼归》老人忧郁而期盼的眼神、《东非酋长》痛苦而坚毅的眼神★、《何以为家》老人冷峻而刚强的眼神★、《丹麦老人》深邃而睿智的眼神、《母亲》苦涩而精明的眼神★★、《伊朗老人》坚忍而犀利的眼神★★★,都画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令人过目难忘★★。摄影式群像《取水之路》《印象非洲》《埃塞印象》《巴卡之舞》等作品把笔墨造型的肌理韵味与黑白摄影的明暗光影结合得十分完美。特写式头像《何以为家》还明显吸收了黑白版画技法★。画家也擅长把写实笔墨造型与彩色摄影效果结合起来,《塔吉克新娘》与《梦巴黎》五彩斑斓,令人惊艳,《叙利亚少女》造型简洁★,色调明快★★。王西京的“丝路风情★”系列融会中外因素的笔墨造型语言,获得了法国巴黎秋季艺术沙龙外国观众的好评★★★。他体会到:★“只有以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的造型艺术与笔墨语言,创造具有国际艺术语言潜质的作品★,才能为当代人物画跻身世界艺术舞台赢得机会和可能。”
王西京的中国画大体可分为两类题材、两种风格★。一类是主题性创作,包括历史画、历史人物★、现实人物以及山水画,以写实造型为主,风格基调浑朴雄壮;一类是文化类题材★★,包括古人诗意、文人、仕女、舞蹈人物与戏曲人物,以写意笔墨为主★,风格基调宏丽优美。经过几十年勤学苦练,王西京既谙熟西画的写实造型,又精通中国画的写意笔墨★★。但西画的写实造型与中国画的写意笔墨毕竟是一对矛盾。王西京处理写实造型与写意笔墨的矛盾,不是简单地回避,而是适度地调和。在他侧重写实的造型中多少带有写意的因素,在他侧重写意的笔墨中也多少带有写实的成分★。他往往把写实造型与写意笔墨融合得相当巧妙。
王西京从小爱好戏曲艺术,自己也会吼几段秦腔。近年来,他创作的40余幅中国画“梨园”系列★★,描绘《霸王别姬》《贵妃醉酒》《铡美案》《盗御马》《白蛇传》《窦娥冤》《火烧裴元庆》等经典剧目的戏曲人物形象★。尽管戏曲人物带有固定的程式化脸谱,但画家仍然表现了每个戏曲人物的个性化眼神、手势★、动作★★、亮相和意态,写实造型与写意笔墨的融合也臻于水融的境地。他画的不少戏曲人物,诸如楚霸王、杨贵妃★、林冲★、白素贞、窦娥,都属于悲剧人物,拥有悲剧命运★★。正如有的评论所说★,王西京戏曲人物画中苍凉悲壮的乐章,与他的历史画《远去的足音》遥相呼应。我觉得,王西京中国画浑朴雄壮而宏丽优美的风格,既有慷慨悲歌,又有浅吟低唱★★★,犹如陕西秦腔的两种声腔★★,既有激越高亢的“苦音”,又有轻快浪漫的“欢音”,而其主调则“如神虎之啸风,雄而且壮”(《太和正音谱》)。■
21世纪初,王西京创作了享誉中外的中国画三大系列——“丝路风情”系列、“舞韵”系列和“梨园★”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