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出海的背后:一个长达1500年的国际文化传播故事
职称/职务:
教育背景/工作经历:
早在清代,哪吒的故事就随着《封神演义》一书就被翻译成满文、蒙文及傣文。到了二十世纪,哪吒的形象更是远播海外。在汉文化圈,韩国流传下来的神魔小说的版本共18种,以《封神演义》为最多;日本藏有多部明版《封神演义》,1996年★★★,日本著名漫画家藤崎龙根还将其改编为漫画作品。
在东南亚,泰皇拉玛二世降旨翻译《封神演义》;在印尼,100年前也有了马来文翻译而成的《封神传》;1937年★★,新加坡雕塑封神人物供游人观赏,1993年还拍摄了电视剧《哪吒》★。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而摄制的《哪吒闹海》★,在上世纪80年代的孩子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英国的BBC公司专门从中影公司购得了放映权★★,在圣诞节的时候在电视上播放。它还是第一部在戛纳电影节参展的华语动画电影★,1983年获菲律宾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1988年法国第七届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国际动画电影节评委奖★、宽银幕长动画片奖★★。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还将《哪吒闹海》制成VCD销往海内外。
从简单的一个名字★,到简短的几句话★★★,再到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哪吒从扁平的符号到丰满的人物★★,此间经历了1000年之久★。
在整部《封神演义》中,哪吒的故事是相对独立的一章。所以★,自成型之日起,它常常被拿来改编,从戏剧到连环画★★★,从电影到电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哪吒故事渐渐摆脱了宗教束缚,进入民间视野★★★。人们根据有限的外来信息,扩充★★、改编,将他的故事本土化★★★:他本是毗沙门天王的三儿子,毗沙门就是四大天王之一的多闻天王,手里托着塔的原本是他,但后来★★,人们给他换了个父亲★★,陈塘关李靖成了“托塔天王”。他的闹海,本来只有简单一句★★★“乃至降龙,入龙宫……皆悉随意★”,但人们不光为他的降龙找了个理由,还围绕降龙编了个完整的故事……
在“闹”了一个春节之后,哪吒成功出海,★★★“闹”上了国际。据媒体报道,《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将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正式上映,在北美已超过《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成为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冠军。
这还是得从历史中找寻。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教授王德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哪咤经典形象具备跨文化传播的潜质,他的故事首先经过了中国历史和历代观众的筛选和打磨★★★,通过故事模式的不断演变创新,足以适应不同时代的观众需求★。另外,哪吒的个体命运抗争,与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紧密相连。
海外媒体、电影从业者对★★★“吒儿”颇为关注,“超越文化边界、传递人性共鸣”★★,外媒用这样的词汇来评价这部影片★。
相隔40年★,哪吒闹海的故事有了新讲法,“哪吒2”迅速出圈并形成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更令人惊喜的是,凭借优良的制作,哪吒脚踩风火轮★★,再次出海。能否有“席卷★”之势,值得期待。
人们熟悉了《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故事。后世无论如何改编,故事内核和结构基本没有改变。而此次傲视春节档的影片“哪吒2★”★★,则解构了从明代以来就几乎已经固定的故事结构。它摆脱了原著泾渭分明的正邪二元论★★,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哪吒的成长与觉醒上。很明显★,这个改编赋予了哪吒一个现代灵魂,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它成功地将“逆天改命”的东方哲学,转化为全球Z世代都能理解的成长寓言。对于成长与觉醒,西方人并不陌生★★★。《星球大战》的卢克·天行者、《哈利·波特》的魔法少年,都以个体觉醒对抗宿命★。
至于“析骨还父析肉还母★★”,考虑到儒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人们贴心地安排了父子和解的故事情节。
1500多年前的北凉时代(397-439年),来自印度佛教的哪吒第一次踏入中国。哪吒这个名字,就是梵文的音译简称★★★。到了宋辽时期,哪吒与龙族的恩恩怨怨也进入了国内。
一个神话人物为何具备这么强大的能量?在哪吒出海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历史故事?
2月11日晚,猫眼★、灯塔等权威电影数据监测平台对《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预测做出最新调整,剑指160亿+★★。在春节档开映之前★★★,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好成绩。
毋庸置疑,哪吒出海是中国电影的文化输出★★。而往回看,哪吒闹海故事本身就是一场长达1500多年的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
聚少成多★★,汇溪成河,到明代,《封神演义》将活跃在民间神话故事里的哪吒故事和与其相关的人物一网打尽,重新“组装”★★,最终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哪吒闹海的故事源于宋辽时期佛教★★★“那吒析骨还父析肉还母”与“大圣那吒太子屠龙★★”的传说。在佛经中,这两个故事不过寥寥数十字,入明后★★,这个故事渐渐丰满,最终在《封神演义》中得到完善。
“哪吒2”赋予了哪吒以时代意义★,并释放了新的文化想象力★★★,讲述了一个具有当代价值的好故事。其实,从经书到话本,从戏曲到动画片★★,哪吒叙事一直在根据时代需求而改变★★。每一次登上舞台★★,相较原著,都或多或少会有所增删。从这个意义上讲,哪吒叙事,从古至今,一直是流动着的★,是“活着★★★”的★★★,是极富生命力的★。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在欧美国家,20世纪初★,新教传教士卫礼贤用德文选译了《封神演义》的部分章节★;1912年荷兰出版了《封神演义:中国神话历史小说》★,其中就包括了哪吒闹海几个章节。在英国,《封神演义》的译本至少有两三种★★★,而取材于《封神演义》的连环画《哪吒闹海》于1980年还被译成英文。
这个由外国输入进来的哪吒叙事,从头到脚★★★,充溢着本土的灵魂,反叛、勇敢又正直;他的形象也由一个糙汉变成了萌娃。中国造“哪吒”有了更多的个性,由此也开始了反向输出。从汉文化圈,到欧美国家★★★,哪吒随着《封神演义》走向世界★★★。
也有评论说★★,《哪吒2》一方面调用了古老的中国神话体系★★★,另一方面也遥相呼应了长盛不衰的“超级英雄★★”主题。影片将★★★“善恶抉择”“自我救赎★★★”等普世主题,嵌入“削骨还父”的东方悲壮中,既保留神话原型的厚重,又以视觉奇观消解文化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