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文沙龙丨第41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
职称/职务:
教育背景/工作经历:
吴尊过年分享全家福,14岁neinei挂灯笼大长腿吸睛,max忙于做菜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在讨论阶段,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丽教授就纳西族内部观众对于仪式的评判标准以及仪式中的口头性问题对杨杰宏老师提问★★★。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彭牧教授就西方的仪式概念是否能够概括纳西族日常生活中的事象,当地是否存在特定的本土概念等问题提问。杨杰宏研究员一一回应,认为仪式与口头传统是相辅相成的★,仪式为口头传统提供了演述的评判过程★★★。仪式在传统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范,当下的不同仪式形态已经完全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受藏传佛教的影响,不同地区对《东巴经》的演唱发展出不同的腔调,但我们能够在仪式语境之内去看待神话演述与史诗演述★★★。在后续交流中,线上参会老师同学就本次演讲提出了其他问题,刘亚惟老师与杨杰宏老师分别给予回应。
程梦稷老师认为,两位演讲者都在用一种非常立体的★、过程性的眼光去穿透语境错位的情况。进而,程梦稷老师就刘亚惟老师的演讲分享了两点心得:一是在问题意识和研究的出发点层面,本次报告中对材料的使用深入到了具体的层面★,具有启发性;二是其推进问题的解决方法★,尤其是历史溯源与排列材料的信心与勇气也是值得学习的。
主帅被驱逐森林狼仍逆转太阳 杜兰特33+7华子33+7布克28+9失误
2025年1月10日是钟敬文先生辞世23周年纪念日,为共同缅怀中国民俗学的重要奠基者和教育家钟敬文先生★★,第41期“敬文民俗学沙龙”活动于1月12日上午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此次沙龙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杰宏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刘亚惟就各自新近的研究展开演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利慧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程梦稷进行评议。活动由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祝鹏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尧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唐璐璐主持。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一百余名师生在线上线下积极参与了本次活动。
其次,杨杰宏研究员借助仪式神话对既有文学理论进行了反思。他指出★★,仪式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话语体系,“仪式演述”的提出不仅可以拓展口头诗学的研究领域★★★,同时也可以深化我们对民俗学、民族文学★★★、文学等学科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进一步反思文学、叙事学的理论体系★,反思传统文学理论偏误★★★,以更为宏观、整体的视野促进跨学科★★★、跨文类★★、跨文化的对话交流与融合。例如,传统仪式演述的“治疗功能”就常被研究者忽视★。并且,仪式演述文本作为一种“多模态文本”★★,它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能够在当代信息技术语境中参与到对文本的再创编过程。
首先,杨杰宏研究员从纳西族的东巴仪式谈起★★★,以东巴在祭天仪式、超度仪式中的史诗演述内容为例,指出创世史诗的叙事内容在不同的仪式语境中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他将米尔曼·帕里(Milman Parry)与阿尔伯特·洛德(Albert Lord)在南斯拉夫的田野调查与东巴仪式上的史诗演述进行对比★,认为口头程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以满足受众需求为目的的口头演述★,而该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东巴仪式中的史诗演述★★★。随后,杨杰宏老师以《荷马史诗》为例★★,进一步提出了史诗发展的三个阶段:仪式演述——口头演述——书面文本。
讲座从图说入手,通过考据唐、宋、明等不同时期的史地书目,认为浡泥国图说应取自《明一统志》(1461),内容是《诸蕃志》与《岛夷志》的结合,图说成型或始自《寰宇通志》★。★★★“异域图谱”体系中★,浡泥图文组合目前最早见于《学海群玉》(1607),因此★,我们可大致勾勒出浡泥国图文叙事的成型时间,将其限缩在1461至1607年间。由此更可推断,收录浡泥国图文的分支,在此体系内是比较晚生成的。随后★★,刘亚惟博士就图像的生成,分析了增补浡泥国图文的原因★★。永乐年间的朝贡史事★★★,使大众对这一殊方之国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推动了相关图文的制作生产。这一结论还可对其他研究★★,如明清职贡图的伪作现象提供旁证。
刘亚惟博士首先介绍了本研究的主要材料——明代时期流传的★★“异域(裔夷)图谱”,如《异域图志》《新刻臝虫录》等书★。它们往往以图像为主、配以图说的形式来介绍异域国家★。她指出★★,近年来相关研究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针对材料内部,这些有关远方民族的图文叙事如何产生;二是在材料体系之外,相关图文的流传与影响★★★。在此基础上★★,刘亚惟博士以“浡泥国”为案例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回答★★。
首先★★,杨利慧教授总结与提炼了杨杰宏研究员此次演讲的重点,包括强调了仪式在神话的生存和传承中的重要性★★,将神话学与民间文学的话题切入更宏大的文学研究。她对杨杰宏老师演讲中的创新性与启发性表达了赞赏★。随后★★★,杨利慧教授就本次演讲提出问题与建议★,她指出★★,在仪式的语境中研究神话,总体上仍是语境分析的视角★,将仪式★★、口头、书写三者进行对照时★★★,应当在统一的维度上进行。杨利慧教授进一步就神话研究中的媒介问题进行了补充与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