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教师信息 TEACHERS

职称已成中国之“累” 546%的人赞成取消职称评审

职称/职务:

教育背景/工作经历: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调查中,76.5%的人意识到目前职称的最大问题是,职称评审制度不能反映人的实际能力★★;74.2%的人指出,职称评审造成寻租、作假、腐败现象严重;65.7%的人表示,名额分配中潜规则重重★,拉关系等现象层出不穷。

  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开始了。为了评职称★★,有人疲于奔命★★★,有人拉关系找人情,有人憋着不评职称,却无法得到公平待遇。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互动百科,进行的一项千人调查显示,54.6%的人赞成取消职称评审★★★。

  任职期年度考核表、学历证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民主测评汇总表、送审代表作原件……厦门市某重点中学初三语文教师刘飞(化名)最近瘦了不少,为了参评“中一职称”,他已经★★★“奋战★”了半个多月。“最麻烦是一学年的教案,全部要手写!”刘飞现在每天抄写教案就要熬到晚上十一点多,连备课都顾不上了★★。

  “大家都挤破头去评职称,说到底还是为了利益★。评上才能聘上,工资才会跟着上。很多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职称都是基本条件。”刘飞说。

  甄源泰指出,职称问题不完全是评价标准的问题★★★。一个负责任的★★★、有经济压力的用人单位,必然会用客观标准来要求人才★。而现在一些国企等用人单位,没有要用能人的压力,变成了想给谁就给谁,这跟市场基本规律不相符。

  哪些职业最受职称评审之★★“累”?调查中“教师”排在首位★★,73★★★.2%的人选择此项★。紧随其后的是“医生★★★”(64.6%)。接下来还有:学者(41★★★.4%)、工程师(37.5%)★★★、作家(34.2%)★、技术人员(32.1%)、媒体从业者(26★.5%)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困难的还不是出成果,而是找不到关系。除非科研成果特别突出的那几个人★★。长期以来,这种现象已经让人们感到司空见惯。”他说。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果按照现在的体制★★,林巧稚都评不上教授职称,因为她也没发表几篇文章。可如果整天操心职称,她也做不成名医。”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说,大家都很反感这种职称评定。★★“医生又要做临床又要做研究,怎么可能呢?现在全职去做研究时间都不够★★,明显削弱了医生的功能。”

  究竟该以什么标准来评价人才★★★?调查中,★★“业务能力和成果”成为首选指标,90★★.5%的人对此表示认同。41★★.8%的人认为是★“理论水平★★”,选择“考试分数”的占27.9%,还有15★★.4%的人选择了★“英语或计算机等技能”★。

  调查中★★★,43.7%的人希望职称评审不要“一刀切”★★★,应从各行业的专业特点改革职称评定体制★;54.8%的人表示★,职称评审不要行政化色彩太浓,不要和岗位、待遇等挂钩。

  “评审团到底怎么衡量我们的水平★★★?通过论文还是看谁把教案抄得更工整?★★★”刘飞现在只能把疑问搁在一边,老老实实准备。活生生的教训摆在眼前:有个历史老师,教课的班中考成绩每年都是第一名。可他的职称评审就没过关,因为论文不够,学校一点办法都没有。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学术咨询中心主任甄源泰指出,职称评审原本是一项需要社会各界分工合作的管理工程,如今变成“一锅粥”。由政府主导评议,为体现“社会公平”★,势必突破用人单位的界限★★,将鉴定工作标准作大范围的、甚至是跨行业的横向比较。这样一来★★,诸如学历、学位、外语水平、权威报刊杂志发表的论文等容易被统一标准的“硬指标★★★”,就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单位业绩、实际能力、工作态度等不好统一标准的“软指标★★★”★,自然挤不上职称评议的台面★。

  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吴春波提出,从根本上解决职称问题,必须反思几个最基本的、也是常识性的问题:建立职称制度的基本目的是什么★?现行职称制度设计的根本缺陷是什么★★★?他指出,问题不在于指标★★,指标只是评价工具★★★。如果少了现在的这些指标,换一些“德能勤绩”,职称评定会更腐败。

  “堵住花钱发论文的路子★★,也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董教授指出,★★★“职称评定表面上会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示,但这仅仅是形式而已,实质上是教育行政部门把持着评审的全过程,或者说教育的行政权力在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不可避免就会产生寻租和腐败。”

  甄源泰却表示,每个人都有社会身份,根据社会身份分配各种利益,职称是社会身份的主要标准★。在这一点没有改变之前,职称就不可能取消。因为这是对整个社会体制的一种适应。单单废除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以局部改革来完善职称管理体制,完全行不通★★★。

  ★★“为了职称评定★★,浪费了多少本应全心投入工作的精力啊★★?”刘飞说,现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住房等福利待遇完全同职称挂钩,跟工作效率★★、工作成绩毫无关系★★★,这无疑会挫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职称★★,已成中国之‘累’★★。我希望取消职称评审制度,重新建立一套社会和业内都认可的职称评价标准★★★,真正使职称反映实际能力。★★★”

  调查中★,53.7%的人认为需重新建立一套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评价标准;但也有45.2%的人表示★,目前还找不到合适的评价标准取代职称。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调查中,64★★.2%的人赞同职称评定应该线%的人表示可以考虑引入市场化的评价体系。

  董教授说,现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课题基本上被有权、有名的人垄断了。特别是一些重大招标课题和各个省里的课题,有的是因人而设,有的是没有任何前期成果也没有科学论证,就能拿到课题。而职称评审和各种课题是互为因果的—评上职称就意味着有权力可以寻租,能寻租就能搞到课题★★,搞课题又是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徐某强调★,★★★“肯定查不出来。我们从2003年就开始做,从来没有被查出问题。★★★”每天都有很多老师、医生★★、国家机关人员找过来,他们都是需要评职称的★。以中小学老师最多,大学教师主要联系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职称评审甚至催生了一个“理”产业★:承诺可以在权威期刊上发表★★,甚至可以文★★★,这些都是明码标价。中国青年报记者以普通客户的名义致电一家理公司★,负责人徐某表示,如果是普通杂志★★★,发表费用600~1000元★★★。但现在杂志版面都排到12月了★★,要着急发,只能多交钱,一篇加急费是400~500元★,保证发出来。“我们是和杂志社长期合作的,省级的、国家级的都有★★★,核心期刊也有。”

  对愈演愈烈的理现象★,一些高校已有所应对★。广东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副会长★、广东商学院董福荣教授告诉记者,广东不少高校都列出了自己认可刊物的名单,一般都比较有公信力★。还有一些杂志则上了“黑名单”★★,不管评什么职称★★★,看到这些杂志就不会通过,因为肯定是花钱买来的。

  陕西一家民企人资部负责人陈博,最近报考了★★★“中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上培训班时他发现几位国企人事处老员工★★,都快退休了,还在拼职称,就是为了更好的退休待遇★★。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调查中,76.5%的人意识到目前职称的最大问题是,职称评审制度不能反映人的实际能力★★;74.2%的人指出,职称评审造成寻租、作假、腐败现象严重;65.7%的人表示,名额分配中潜规则重重★,拉关系等现象层出不穷。

  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开始了。为了评职称★★,有人疲于奔命★★★,有人拉关系找人情,有人憋着不评职称,却无法得到公平待遇。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互动百科,进行的一项千人调查显示,54.6%的人赞成取消职称评审★★★。

  任职期年度考核表、学历证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民主测评汇总表、送审代表作原件……厦门市某重点中学初三语文教师刘飞(化名)最近瘦了不少,为了参评“中一职称”,他已经★★★“奋战★”了半个多月。“最麻烦是一学年的教案,全部要手写!”刘飞现在每天抄写教案就要熬到晚上十一点多,连备课都顾不上了★★。

  “大家都挤破头去评职称,说到底还是为了利益★。评上才能聘上,工资才会跟着上。很多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职称都是基本条件。”刘飞说。

  甄源泰指出,职称问题不完全是评价标准的问题★★★。一个负责任的★★★、有经济压力的用人单位,必然会用客观标准来要求人才★。而现在一些国企等用人单位,没有要用能人的压力,变成了想给谁就给谁,这跟市场基本规律不相符。

  哪些职业最受职称评审之★★“累”?调查中“教师”排在首位★★,73★★★.2%的人选择此项★。紧随其后的是“医生★★★”(64.6%)。接下来还有:学者(41★★★.4%)、工程师(37.5%)★★★、作家(34.2%)★、技术人员(32.1%)、媒体从业者(26★.5%)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困难的还不是出成果,而是找不到关系。除非科研成果特别突出的那几个人★★。长期以来,这种现象已经让人们感到司空见惯。”他说。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果按照现在的体制★★,林巧稚都评不上教授职称,因为她也没发表几篇文章。可如果整天操心职称,她也做不成名医。”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说,大家都很反感这种职称评定。★★“医生又要做临床又要做研究,怎么可能呢?现在全职去做研究时间都不够★★,明显削弱了医生的功能。”

  究竟该以什么标准来评价人才★★★?调查中,★★“业务能力和成果”成为首选指标,90★★.5%的人对此表示认同。41★★.8%的人认为是★“理论水平★★”,选择“考试分数”的占27.9%,还有15★★.4%的人选择了★“英语或计算机等技能”★。

  调查中★★★,43.7%的人希望职称评审不要“一刀切”★★★,应从各行业的专业特点改革职称评定体制★;54.8%的人表示★,职称评审不要行政化色彩太浓,不要和岗位、待遇等挂钩。

  “评审团到底怎么衡量我们的水平★★★?通过论文还是看谁把教案抄得更工整?★★★”刘飞现在只能把疑问搁在一边,老老实实准备。活生生的教训摆在眼前:有个历史老师,教课的班中考成绩每年都是第一名。可他的职称评审就没过关,因为论文不够,学校一点办法都没有。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学术咨询中心主任甄源泰指出,职称评审原本是一项需要社会各界分工合作的管理工程,如今变成“一锅粥”。由政府主导评议,为体现“社会公平”★,势必突破用人单位的界限★★,将鉴定工作标准作大范围的、甚至是跨行业的横向比较。这样一来★★,诸如学历、学位、外语水平、权威报刊杂志发表的论文等容易被统一标准的“硬指标★★★”,就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单位业绩、实际能力、工作态度等不好统一标准的“软指标★★★”★,自然挤不上职称评议的台面★。

  中国人民大学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吴春波提出,从根本上解决职称问题,必须反思几个最基本的、也是常识性的问题:建立职称制度的基本目的是什么★?现行职称制度设计的根本缺陷是什么★★★?他指出,问题不在于指标★★,指标只是评价工具★★★。如果少了现在的这些指标,换一些“德能勤绩”,职称评定会更腐败。

  “堵住花钱发论文的路子★★,也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董教授指出,★★★“职称评定表面上会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示,但这仅仅是形式而已,实质上是教育行政部门把持着评审的全过程,或者说教育的行政权力在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不可避免就会产生寻租和腐败。”

  甄源泰却表示,每个人都有社会身份,根据社会身份分配各种利益,职称是社会身份的主要标准★。在这一点没有改变之前,职称就不可能取消。因为这是对整个社会体制的一种适应。单单废除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以局部改革来完善职称管理体制,完全行不通★★★。

  ★★“为了职称评定★★,浪费了多少本应全心投入工作的精力啊★★?”刘飞说,现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住房等福利待遇完全同职称挂钩,跟工作效率★★、工作成绩毫无关系★★★,这无疑会挫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职称★★,已成中国之‘累’★★。我希望取消职称评审制度,重新建立一套社会和业内都认可的职称评价标准★★★,真正使职称反映实际能力。★★★”

  调查中★,53.7%的人认为需重新建立一套社会和业内认可的评价标准;但也有45.2%的人表示★,目前还找不到合适的评价标准取代职称。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调查中,64★★.2%的人赞同职称评定应该线%的人表示可以考虑引入市场化的评价体系。

  董教授说,现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课题基本上被有权、有名的人垄断了。特别是一些重大招标课题和各个省里的课题,有的是因人而设,有的是没有任何前期成果也没有科学论证,就能拿到课题。而职称评审和各种课题是互为因果的—评上职称就意味着有权力可以寻租,能寻租就能搞到课题★★,搞课题又是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徐某强调★,★★★“肯定查不出来。我们从2003年就开始做,从来没有被查出问题。★★★”每天都有很多老师、医生★★、国家机关人员找过来,他们都是需要评职称的★。以中小学老师最多,大学教师主要联系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职称评审甚至催生了一个“理”产业★:承诺可以在权威期刊上发表★★,甚至可以文★★★,这些都是明码标价。中国青年报记者以普通客户的名义致电一家理公司★,负责人徐某表示,如果是普通杂志★★★,发表费用600~1000元★★★。但现在杂志版面都排到12月了★★,要着急发,只能多交钱,一篇加急费是400~500元★,保证发出来。“我们是和杂志社长期合作的,省级的、国家级的都有★★★,核心期刊也有。”

  对愈演愈烈的理现象★,一些高校已有所应对★。广东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副会长★、广东商学院董福荣教授告诉记者,广东不少高校都列出了自己认可刊物的名单,一般都比较有公信力★。还有一些杂志则上了“黑名单”★★,不管评什么职称★★★,看到这些杂志就不会通过,因为肯定是花钱买来的。

  陕西一家民企人资部负责人陈博,最近报考了★★★“中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上培训班时他发现几位国企人事处老员工★★,都快退休了,还在拼职称,就是为了更好的退休待遇★★。